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许昌非遗云上展览——市级非遗项目“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首页>展览信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许昌非遗云上展览——市级非遗项目“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许昌非遗云上展览——市级非遗项目“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流布于许昌市建安区(原许昌县)灵井镇及周边城镇的传统技艺项目。建安区素有做档发、戏剧装饰和社火道具的传统。据《许昌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许昌人就已经收集人发制作戏曲人物的头饰。民国初年,灵井镇一带成为全国知名的档发集散地,与档发业相联系的人发、畜毛、蚕丝加工业得以发展,蚕丝绒球加工业便应运而生。
    图片
    蚕丝绒球制作以专用梳子、模具、盘簧针等为工具,通过分拣、扎把、浸泡、着色、控水分扎、剪段、复扎、梳理、定型、盘簧、调圆、去绒等工艺流程,制作出的单色和多彩的大小不一的圆形绒球。主要用于古装戏帽中的皇冠、凤冠、武生八角帽,沿海诸省及东南亚地区的妈祖帽、娘娘帽和财神帽,以及舞龙、醒狮的装饰等,也可用于虎头鞋和童帽的装饰。
    图片
    该项目市场影响力和民俗价值尤为突出。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绒球市场的70%,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主要销往福建、广东、台湾、香港等省区及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集区,是目前港澳台和东南亚一带唯一的供应产地。目前,当地蚕丝绒球年制作量达80万至100万粒,皆为手工制作。它不仅是戏曲头盔制作重要的原材料支撑,带动戏曲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传承和弘扬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增强海峡两岸、华人族群的民族认同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族传承是该项目的主要传承方式,吸收和接纳村民加入绒球生产,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