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首页>非遗资讯>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许昌县历史悠久,汉末魏初曾为一代帝都,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在县境内星罗棋布,悠久的历史使得许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容广泛,分布地域广。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许昌县数量众多、价值颇高的文化遗存已经成为许昌县对外开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如何有效地挖掘、保护、传承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是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符合我国总体文化发展战略,也服从于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是我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现状

    1、已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9项:

    (1)艾庄铜器舞(2007列入年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杜寨书会(2009年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河街双龙村大铜器(2008年列入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泉店独杆轿(2008年列入许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2013年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周氏正骨(2013年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2013年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丈地特色羊肉汤(2013年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河街腐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2013年列入许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通过普查有待申报的非遗项目有以下几项:广愈堂展筋散、武子梅花点学法、竹板年画、灵井霍庄手工制作狮子头、天宝宫的由来、包公祠传说等项目。

    3、近年来,在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前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而许昌县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除在2009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中收集了线索2609条,调查项目1267条,也有不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市级以上4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状况

    (1)《艾庄铜器舞》省级传承人:两人1、王青木,男,艾庄回族乡鲁湾村,于2011年去世。2、王福成,男, 1964年4月生,艾庄回族乡鲁湾村,先后到省民委参加“非遗”与传承人培训,1990年,倡导恢复“鲁湾铜器社”,捐资购置铜器、乐器,购买表演服装;钻研冰川收了铜器舞演出技艺,培养新人,有效的稳定了演出队伍;在保持铜器舞原貌的基础上,探索铜器舞新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开业庆典商业性活动和省市县各级组织的文化活动。近年来,他组织参加了省第一届,二届民间艺术节,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化展演等均获得金奖、金鼎奖和一等奖。

    (2)《杜寨书会》市级传承人,两人1. 杜留臣,男,1943.9.26生,苏桥镇杜寨村人。2.刘宝山,男,1965.6.9生,苏桥镇杜寨村人,现任村书记。他们为了支持杜寨书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工作成就,在本村开展的工作活动中重点地对书会进行全面保护和传承,及时开展了经典书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艺人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送书下乡活动,让更多民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曲艺说唱的魅力。为提高戏曲艺术的表演效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购买了新的乐器设备等。

    (3)《河街双龙村大铜器》市级传承人,1人,刘长明,男1952年6月生,河街乡双龙村人。少年时期已与上代传承人,刘象歧、刘西顺学习打铜器,到20 岁时,所有铜器中,铙、镲、盆、爬、锣、叫钩、边鼓等乐器中样样精通。农忙时,在家务农、打工。农闲时,训练、表演,年年没有间断过,也多次参加了县市组织的文艺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4)《泉店独杆轿》市级传承人,1人,张留成,男,灵井镇泉店村人,于2009年已故。

     

    5、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目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普查原则,制定一套短期和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通过科学论证,形成长效机制。

    6、为能更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