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首页>非遗资讯>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为能更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宣传、展示许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中心在普查、挖掘我县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精心布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推出了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展览 ,有艾庄铜器舞、杜寨书会、河街大铜器、灵井泉店独杆轿、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河街腐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许昌县档发传统制作技艺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艾庄铜器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展厅以图文并茂、实物陈列等多种方式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解其历史渊源、重要价值、主要内容等。

    《艾庄铜器舞》它起源于清朝中期,当时,专门为本地群众求雨、祭祀而设立的艺术团体——铜器社,每逢天旱,便大展手脚,为民求雨。其风格独特,舞姿奔放,气势恢宏,舞风原始、粗犷而淳朴。

    《杜寨书会》它起源于公元10年前后,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当日,全国各地说书艺人开始在此说书演艺,竞相演出。

    《河街双龙村大铜器》它始于明朝中后期,他们自称为“大铜器舞”。相传,大铜器舞为刘让所创,他是双龙村人,曾入朝为官,告老还乡后,看到村中赌博成风,遂下决心禁赌,成立铜器社来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每逢节日或民间集会,舞队表演节目,为群众助兴。

    《灵井小宫村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蚕丝绒球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手工作坊生产时期,其制作方式具有典型而广泛的代表性,这对研究特定时期产的生产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河街腐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腐竹制作技艺经千年的传承至今,一些器物的功用、劳动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通过对传统腐竹制作技艺的整理研究,可以了解前人们种植结构、生存方式、生活状况等相关内容,为研究许昌的本土历史提供了依据。

    《许昌县档发传统制作技艺》发制品行业经历朝历代而不衰,但均未成规模。而现如今,发制品作为许昌县的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制品远销海外,赚取大量外汇;另外,档发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制品企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指导下,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